01年他改装出自动杀人机2年内连杀17人因一句线人
河南平舆县,一个瘦弱的男人在短短两年内,将17条鲜活的生命终结在一台被他称为“智能木马”的机器上。
他的作案手段冷酷到机械化,却又带着一种病态的自豪,直到第18名受害者出现,一句话让黄勇放走了他。
黄勇出生在河南平舆县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,他从未真正感受到家庭的温暖,也没有获得过足够的关注。
这个在重男轻女观念下出生的男孩,却因为经济负担而沦为家里的“多余者”,从小就被边缘化。
这部名为《自由人》的外国电影,讲述了一个孤独的杀手如何在冷酷的世界中靠自己的双手生存。
他不仅迷恋作品中展现的暴力,还学习其中的作案手法,试图将它们变得更加“完美”。
虽然那时的黄勇并没有动手的能力,但他在脑海中不断演练着成为杀手的过程,幻想着有一天能够用自己的方式让人臣服于自己的“能力”。
他用家里仅有的压面机进行改造,逐渐打造出一个可用于实施犯罪的工具,将其命名为“智能木马”。
黄勇的第一次作案发生在2001年9月,他选择了一个15岁的中学生陆某作为自己的“实验对象”。
黄勇很快与陆某搭上了话,陆某也毫不设防地跟随黄勇回到家中,看到了一台形状怪异的机器。
黄勇启动机关,一根白色的绳索悄然收紧,迅速将陆某的生命终结,黄勇的内心并没有感到恐惧,反而充满了快感,至此,他的连环杀人之路正式开启。
为了进一步提升“智能木马”的“性能”,黄勇对其进行了多次改进,增加了自动捆绑和收紧装置。
2002年夏天,黄勇迎来了第二个“实验对象”,目标是一个刚初中毕业、准备外出打工的少年王某。
黄勇将其骗回了家,谎称自己发明了一台“测试智商”的机器,只要通过测试,就能拿到一笔“高薪工作”。
黄勇熟练地掩埋尸体、焚毁衣物,他在“成功”后总会暂时蛰伏,避免引起怀疑。
然而每一次的“停工期”都变得越来越短,压抑不住的欲望驱使他一次又一次地犯下新的罪行。
到了2003年初,他的杀人频率大幅增加,当年1月他从游戏厅将另一名学生小王骗至家中,残忍杀害。
黄勇甚至开始尝试更加复杂的掩埋方式,他在自家院子里挖了六个大坑,用来埋葬尸体。
黄勇对“智能木马”的迷恋已经达到了病态的程度,他视机器为自己才能的象征,将它当成“高科技发明”的证明。
他挑选目标的精准、作案时的细致,以及对证据的彻底销毁,都让案件迟迟无法被破获。
然而黄勇的疯狂注定无法长久,他无法预料,第18名受害者的出现,会彻底改变他的结局。
黄勇一如既往地表现得和蔼可亲,在游戏厅主动提出要带张某回家玩“更好玩”的游戏。
张某来到偏僻乡村,黄勇带着他走进了屋内,向他展示了那台所谓的“智能木马”。
四个金属卡扣自动将张某的手脚固定,而一个带有绳索的机构缓缓落下,套住了他的脖子。
黄勇心中不解,为了验证机器是否出问题,他接连启动了四次绳索装置,但每次在张某即将窒息的时刻,机器都会停止。
张某利用这短暂的喘息时间,开始与黄勇对话,他知道自己必须争取时间,找到活命的机会。
或许是长期作案带来的精神压力,或许是张某的话触动了他内心深处某种隐秘的情感,黄勇的内心开始动摇。
之后长达四天的时间里,黄勇的内心不断挣扎,一方面想杀了张某,证明自己的机器没有问题,另一方面又被张某的话打动,开始犹豫不决。
到第四天,张某已经极度虚弱,张某却还在求情,表示杀了自己父母会难过,如果黄勇被杀了,他的父母也一定会伤心。
而眼前这个少年,竟然愿意在这样的情况下说出如此的话,让他感到一丝从未有过的安慰。
这句话让黄勇的防线彻底崩塌,最终决定放过这个孩子,这起案件的转折点,正是张某的成功逃脱和报警。
他主动配合警方的调查,并对自己的罪行供认不讳,警方对黄勇的家进行了地毯式搜查,逐一挖掘后院的掩埋点。
黄勇在长达两年的时间里,利用其改装的“智能木马”,残忍杀害了这些无辜的年轻人。
极度孤独、心理扭曲以及社会疏忽催生了一个连环杀手,黄勇的罪行不仅夺走了17条年轻的生命,也给无数家庭带来了无法弥补的创伤。
只有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,才能让这样的悲剧不再重演,让每一条生命都能得到应有的尊重和保护。